產(chǎn)品中心
聯(lián)系我們
電話:13600782571
郵箱:
地址:福建省惠安縣黃塘鎮(zhèn)德惠路1號A區(qū)會館副樓9樓
蜀中古建·寺廟 談及成都乃至中國的明代寺廟,新津觀音寺無疑是繞不過去的,史學(xué)大師顧頡剛曾給予它極高評價,贊嘆其三絕—古建、壁畫、雕塑。觀音寺最盛時建有殿宇一百零八重;出自《圓覺經(jīng)》的十二圓覺菩薩壁畫,畫工技藝超群;五百羅漢像,神態(tài)各異,造型生動,顯化出喜、怒、哀、樂等各種表情,堪稱絕品。
顧頡剛與觀音寺之緣 1940年12月21日,新津縣城郊外的官道上走來一位長衫飄飄、目光炯炯的中年人。此時雖正值隆冬,但蜀中的冬日暖陽卻讓依依南河泛著淡黃色的波光。這條河上舊時建有長約一里半的漢安橋,此處原是大名鼎鼎的“五津”渡口,以金馬河、西河、南河、楊柳河、羊馬河五水的交匯而得名。唐代詩人王勃之名篇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,一經(jīng)吟出,便令此處從此名揚天下。其詩云: 城闕輔三秦,風(fēng)煙望五津。 與君離別意,同是宦游人。 海內(nèi)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 無為在歧路,兒女共沾巾。
這位緩緩而行的中年人便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(xué)家顧頡剛先生。顧先生在這傳說中的“五津”渡口徘徊寄思了片刻之后,繼續(xù)踽踽而行,經(jīng)“宋少保張商英故里”的石碑后,入新津縣城。翌日,顧先生再同當?shù)赜讶艘黄?從南門外搭雇船,沿南河一路上行約十五里路后,棄船上岸西行,終于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—位于九蓮山蓮心之處的觀音寺。顧先生后來在《新津游記》一文中寫道: (觀音寺)中間一殿還保存明成化以來的壁畫,莊嚴肅穆,因系膠漆所繪,不易剝蝕。諸殿佛像也各極其妙,顏色凝湛,想來明代遺跡必然存留不少。
寺系女尼掌管,漸歸荒廢…… 顧先生可以說是近代最早關(guān)注觀音寺的中國學(xué)者之一,他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,就深感于新津觀音寺珍貴的壁畫和雕塑藝術(shù)正處于越來越危險的邊緣,并呼吁進行修復(fù)保護,其眼光不可謂不獨到,用心也不可謂不良苦。上世紀80年代初,已年過八旬的著名美學(xué)家王朝聞先生來觀音寺參觀時,更是驚嘆于其藝術(shù)水準之精湛與文化沉潛之深厚。如今,觀音寺壁畫和雕塑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世人矚目,中國權(quán)威的藝術(shù)圖集《中國美術(shù)全集·繪畫篇·12·寺觀壁畫》對觀音寺壁畫作了重點介紹,并給予了極高評價。
沿革 道教洞天,佛教圣地
觀音寺位于新津城南十數(shù)里外的九蓮山麓,按傳統(tǒng)的地脈風(fēng)水學(xué)理論講,此處地理格局極佳,其山狀如九峰拱衛(wèi),如同九朵妙蓮齊開,為修仙行道的祥瑞圣地,故后世有“蓮華接翠”之美譽。 東漢末年,道教創(chuàng)始人張道陵為方便教化所設(shè)之二十四治(教區(qū)),中品第八治平蓋治便是此山。明代重修《九蓮山平蓋治觀音寺碑記》也有記載,說古之著名高道吳郡、崔孝通曾于九蓮山平蓋治潛志修仙,并且羽化飛升,得道成仙。
自漢晉以來,佛教由中原地區(qū)漸次傳入蜀地,尤其進入唐代,佛教深得大唐天子護佑,蜀地亦成為全國佛教之重鎮(zhèn),使源自本土的原始道教反而在聲勢上退居次席。宋代,一代禪門領(lǐng)袖、被宋高宗賜封為“圓悟禪師”的佛果克勤禪師,晚年駐錫于成都昭覺寺,于是成都很快便成為全國的禪教中心,使“言禪者不可不知蜀”的盛譽,一直流傳至今。
新津觀音寺始建于宋淳熙8年(公元1181年)。據(jù)史料記載,宋時一代名相、禪門中著名的大居士張商英的故居,就在觀音寺的近側(cè),因此,當?shù)匾擦鱾髦鴱埳逃⑸嵴瑸樗碌墓适隆?當時的觀音寺規(guī)模深宏闊大,香煙鼎沸旺盛,共建有殿宇一百零八重,系西川著名的大道場之一。元代末年,戰(zhàn)亂頻仍,兵燹四起,觀音寺隨之被毀。明代宣德年間,有蜀中高僧碧峰、福賓二師,披肝瀝膽,四處募化,發(fā)愿重建觀音寺,在原寺廢墟上重又建起了氣勢巍峨的十二重殿宇。明末清初,蜀中大亂,寺廟再次被毀,僅僅殘存的觀音、毗盧、天王三重殿宇也頹圯不堪,直到清代的“康乾盛世”,文教復(fù)興,觀音寺又漸漸復(fù)蘇,為川西著名寺院之一。 壁畫 曹衣出水,吳帶當風(fēng) 觀音寺的毗盧殿是專為供奉毗盧遮那佛而建造的,其左右兩壁的明代壁畫被譽為觀音寺的“鎮(zhèn)寺之寶”。
毗盧遮那佛為佛教中的法身佛,按梵音直譯,為“光明遍照一切處”之意。毗盧殿壁畫繪制于明憲宗成化四年(公元1468年),為十二圓覺菩薩、二十四諸天及十三個供養(yǎng)人像。在佛龕背后,還繪有精彩紛呈的“香山全堂”。 十二圓覺菩薩,出自《圓覺經(jīng)》,塑造了辨音、彌勒、文殊、普賢等菩薩依次向毗盧遮那佛提問,聆聽佛祖教誨的場景。十二圓覺菩薩壁畫像,精湛絕妙,畫工技藝超群。雖然其人物形象和比例完全按照佛教《造像量度經(jīng)》的要求繪制,但藝術(shù)家對每一個人物的衣飾細節(jié)和面部表情,卻刻畫得惟妙惟肖,生動活潑。
文殊菩薩的一雙慧眼,如深邃的禪定境界,靜極而生慧;圓覺菩薩華貴雍容,莊和親切,其端身跏趺坐于寶座之上,手持般若經(jīng)卷,寓含本經(jīng)“圓覺了義”的真諦,又能圓滿眾生的一切心愿。所有形象中堪稱極致,尤其是東壁的“清凈慧菩薩”像。清凈慧菩薩在佛教中象征著清凈圓明的深妙智慧。菩薩手執(zhí)玄色如意,慧目微開,雙足跏趺坐,肌膚以珍珠粉暈染,整個畫面寧靜自在,吉祥安祥,于裊裊生風(fēng)的衣帶裙裾中,透出一股纖塵不染的清凈智慧之氣。 觀音寺壁畫的線描技法,采用了中國傳統(tǒng)的蘭葉描、鐵線描、釘頭鼠尾描和界畫技法,畫工用意輕靈巧,技法運用游刃有余。清靜慧菩薩身披雪白細紗,用珍珠粉勾勒紗紋線條,精心描繪出蛛絲般微妙的衣紋細節(jié),具有輕薄透明,令人嘆為觀止。而大幅畫面則以朱砂、石綠為主,并運用瀝粉貼金技法,既莊重富麗,又靈動酣暢,儼然一派曹衣出水、吳帶當風(fēng)的風(fēng)范,無怪乎成為國之瑰寶,驚世絕倫。
塑像 惟妙惟肖,各具特色 觀音寺以觀音殿而得名,主殿所供奉的,乃為婦孺皆知、童叟皆曉的觀音菩薩。唐宋之時,彌陀、觀音信仰舉世皆崇,深入人心,故有“家家阿彌陀,戶戶觀世音”之說。整個大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,形制開闊,氣宇不凡,殿內(nèi)石砌中央所供奉之主尊觀音菩薩,跏趺坐于妙蓮之上,兩旁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。此三大士各高五米,頭戴莊嚴寶冠,面容豐膚沉靜,目光慈和親切,衣飾生動明晰,飄逸典雅。 在三位主尊大士的左右兩壁,分別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五百羅漢像,其中46尊大阿羅漢分坐于兩邊蓮臺,身高大小形同真人,其神態(tài)各異,造型生動,隨緣顯化出喜、怒、哀、樂等各種表情,若非世間第一流能工巧匠,絕難描塑出如此惟妙惟肖的形象來。另有數(shù)百尊羅漢像塑造于大殿兩廂,高約50厘米,亦是生動活潑,各具特色。 觀音殿現(xiàn)存塑像共有653尊。
根據(jù)觀音像右邊蓮花瓣上的題記,此殿塑像完成于明成化十一年(即公元1475年),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。 觀音殿背后為四川峨眉山、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臺山全景圖。 最為世人贊不絕口、視為稀世珍品的,是位于整座浮雕正中、以浙江普陀勝景為背景的飄海觀音雕像。飄海觀音雕像高約2.5米,主體部分均為重彩鎏金,其目光凝視,手持凈瓶,足踏鰲頭,置身在煙波浩瀚的南海普陀山中,在洪波巨浪中體現(xiàn)了“縱橫自在”與“似動非動”的真精神,可謂深得一動一靜、自然之道的妙趣。在整幅壁塑中,飄海觀音周圍還有眾星捧月似的點綴著數(shù)十尊菩薩像,他們駕駛各形水獸,亦出沒于海濤峰谷之間,與飄海觀音的主體塑像交相呼應(yīng),其梵音裊裊,海濤陣陣,形神俱妙,呼之欲出,令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。
- 2023-02-14 雙層惠安芝麻灰八角涼亭建成
- 2022-09-03 禪意景觀石雕小沙彌樣式圖片大全
- 2022-08-26 歐式石材羅馬柱 別墅大理石羅馬柱
- 2022-08-19 羅源青石雕龍柱 寺院盤龍柱雕刻
- 2022-08-05 廣場石材欄桿定做 石雕欄桿雕刻——晉江吾悅廣場